emc官网首页进入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emc官网首页进入 > 新闻动态 > 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26年:以才德治中华,以才德服天下!

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26年:以才德治中华,以才德服天下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新中国尚未成立,已经有了最理想的总理人选

1949年夏,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中共代表团时提到:“你们即将赢得革命胜利,很快就能建立新的国家,组建中央政府。这并不难,因为你们有周恩来这样一位现成的总理。在全世界范围内,恐怕很难找到比他更适合担任这一职务的人了。”

那年二月,苏共高层米高扬悄悄来到西柏坡,与周恩来深入交流后,不禁赞叹道:"你们筹建新政府完全不用担心领导人的问题,周总理就是最理想的政府首脑。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总理,真是你们的福气!"

大家都一致认为,周恩来会出任新政府的总理职务。

在连续26年担任中国总理期间,周恩来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。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迪克·威尔逊曾这样评价他:"周总理堪称一位时代伟人,其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,更辐射全球。能够长期执掌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政务,仅凭这一成就就足以让他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。"

毛主席和人民信赖周总理

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,对周恩来的能力和品格有着最深刻的认知和最大的信任。

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,毛泽东已经开始筹划新中国的领导班底。他在13日的总结发言中提到:"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中央政府的具体人选,还需要和党外人士协商,但周恩来肯定要加入,他的角色相当于总理。"

没过多久,毛泽东再次表态:“我同意恩来的看法,那些为革命事业付出过努力的民主党派代表,都应当在政府中担任合适的职位。”“像恩来同志这样有能力的人,正是我们政务院总理的最佳人选。”

1949年10月1日下午,新中国政府首次召开会议,决定由周恩来出任政务院总理。此后,在接下来的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,他始终被推选为国务院总理,直到1976年1月8日离世。

整整26个春秋,周总理呕心沥血地为国操劳,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国家政务中。他日以继夜地处理公务,用智慧和品德治理国家,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。他以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,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周恩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无可替代,他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更是举足轻重。

开国总理这个家有多难当?

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,周恩来肩负着治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重任。他不仅是新中国的奠基人之一,更是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总理岗位上,处理着纷繁复杂的政务工作。与以往的革命斗争相比,这份职责的挑战性和艰巨性都大大增加。

周恩来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,他在与一位外籍朋友的交流中,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工作进行了对比分析。

他提到,新中国成立前,“作为革命年代的年轻人,任务相对单纯,主要目标就是赢得战争胜利。可是等到胜利到手,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。特别是作为掌管一个庞大国家的领导者,要处理的难题成倍增加,这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。”

面临的挑战主要有:

首先,中国幅员辽阔,陆地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。在如此广阔的疆域内,要协调好不同区域、各个领域的关系,并有效实施领导和管理,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。

中国人口基数庞大,1940年时已经突破4.5亿,到了周恩来总理逝世时,这个数字更是攀升至8亿。如何妥善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穿衣、就业生活等实际问题,确实是个相当棘手的难题。

第三,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,由于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,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,国家经济已经千疮百孔,这给新中国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

面对重重挑战,中国人民始终没有退缩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领袖们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魄力。作为国家总理,周恩来以卓越的战略思维、全局把控能力和细致入微的管理水平,精心谋划,务实推进,全面协调国内外事务,妥善处理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。

周总是人民的好总理

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他就重点讲了六对关系的处理问题,包括城市和农村、国内和国外、工业和商业、公家和私人、工人和老板、上级和下级,强调只有把这些关系理顺了,才能有大局意识,抓住工作重点。

为了确保全国8亿人民都能吃饱饭,他倾注了大量心血,细致谋划。事实表明,周恩来无愧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优秀领导人。

新中国成立之初,政府需要供养的军事人员数量急剧增加,其中既有我方收编的国军部队,也有战俘,总数一度高达550万。与此同时,各级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达到了350万。军地两方面加起来,共有近千万人依靠财政拨款维持生活,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。

周恩来笑着回应道:“我把这看作幸福的压力”,“这种压力源于成功,想甩都甩不掉”。

要让大伙儿都能吃饱,关键得搞好生产。五个人分着吃三个人的粮食,先得解决温饱。只有农业搞上去了,其他行业才有发展的可能。粮食问题不解决,别的事儿都免谈。

通过实施"全面接收"文官武将的明智策略,我们有效降低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,确保了民众情绪平稳和社会秩序安定。

周恩来在看待中国人口庞大这一问题时,始终保持着清醒而全面的视角。他明白,每个人既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,拥有双手可以生产,同时也是消耗资源的消费者,需要靠一张嘴来维持生活。

1952年那会儿,咱们国家人多地少,种地的技术也不太行,平均每个人分到的粮食才288公斤。那时候,想让全国老百姓吃饱饭,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儿。

1965年,周恩来强调:"我国人口众多,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。人多了,吃穿住行的需求就大,尤其是吃饭问题。"他特别提到:"城市居民要是没有足够的粮食,日子就没法过。"因此,周恩来把解决粮食问题当作头等大事,投入大量精力,废寝忘食地推动相关工作。

那位粮食部门的领导回忆道:向周总理报告粮食状况时,别人用算盘计算,而周总理亲自用笔逐一核算。他逐省逐项地计算,包括库存量、月销售量、夏粮收成后的增量、可调拨量以及粮食的储存地点和运输便捷性等问题。周总理实际上就是粮食调配的总负责人。

面对粮食短缺的困境,他心系国家和百姓,果断拍板:连续五年(1961年至1965年)从国外购入500万吨粮食,还专门添置了1200多台汽车供粮食部门使用。这一英明决策在全国粮食调配和民众渡过饥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周恩来还建议,给煤矿工人每月额外发放2斤白酒,对那些在高温、高空、井下、水下等艰苦环境中干重活的人,提供粮食补贴;同时,对高级知识分子和17级以上干部,也给予一定量的肉、蛋和黄豆作为补助,考虑得非常细致、周到,处处为人们着想。

在那段艰难的三年里,他选择与毛主席保持一致,坚决不碰肉类、蛋类以及任何油炸食物,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。

他听取了陈云的建议,在得到毛主席批准后,立即实施了一系列应对粮食短缺的关键举措。

举个例子,早在1953年年底,国家就出台了粮食统一采购和配给的规定,推行了统购统销制度。这一政策在粮食短缺的背景下,确保了粮食供应有条不紊地进行。

早在1956年,他就注意到国内人口每年新增1000多万,增长率达到2%。基于这一现实,他提出了"控制生育"和"推迟结婚年龄"的建议,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有效控制人口膨胀的趋势。

那两年,为了让城里人吃上饭,国家想了个办法,把2000多万城里人送回农村干活。这样一来,城里的粮食和副食压力就小多了。

面对这场重大事件,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表示:“咱们的老百姓真是了不起!一声令下,几千万人立马响应,说撤就撤,毫不含糊。”

周恩来曾表示:“这项任务既体现了领导的坚定意志,也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”,“它就像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整体搬迁,前所未有,全球范围内也找不到先例,堪称独一无二。在中国历史上,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,只有无产阶级政权才具备这样的胆识和深厚的群众支持。”

连续担任总理26年,全世界罕见

周恩来作为中国的总理,连续26年管理着8亿人民,这样的长期执政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少见。

之所以选择周恩来担任总理,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,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。我们不走西方国家那种“三权分立”和“轮流执政”的路子。更重要的是,党和人民一致认为,周恩来是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人选。

周恩来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极高的声望,这份敬重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在国家革命和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的。他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,深受百姓爱戴。1976年清明时节,举国上下自发悼念他,正是这种深厚情感的真实写照。

其次,周恩来展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和出色的管理技巧。他充分借助团队和群众的力量,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国际关系上,以及在管理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民族、宗教、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等各个领域,都取得了显著成就。

周恩来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的勤务员,他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,默默付出不求回报。正因如此,他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。人们发自内心地信服他,愿意听从他的指引,甚至感觉不到是在被领导,而是像朋友一样自然而然地追随他。

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,在长达26年的任期内,以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治理国家,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。他的领导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,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位伟大领袖的历史功绩!